培训课程(精选5篇)

  中欧新闻资讯     |      2023-09-20 12:18

  中欧体育app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课程教学中的身份和地位,在新课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成为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

  (1)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种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同时要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时间,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在教学中,自主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组交流、全班交流等。

  (2)教学中的引导者。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如何做人和做人的价值,引导可以是一种启迪,学生迷路时教师不是轻易的指向,而是引导他辨明方向;引导可以是一种激励,当学生退却时,教师不是拖着走,而是点起他内在的精神力量,鼓励他不断的向上攀登。

  (3)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是:观察、感知、参与、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调控教学方向,照顾差异,发现火花。师与生之间的交流,有认知的交流,有情感的交流,通过语言进行交流,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

  课堂教学活动必须与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基础为起点,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建构、自主生成的过程。学生能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收集、选择、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学习的过程是自主生成的过程,这种生成是教师无法取代的,是由内向外的生长,而不是由外向内的传授。在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了解他们已知的,分析他们未知的,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目的、教学过程。不可一味地讲解,一味地记忆。只有这样课才能达到有效教学。

  探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制订师资培训计划,首先要确定教师实施新课程的各种培训需求。所谓师资培训需求,就是新课程与教学对教师提出的素质要求与教师现有的素质之间存在的差距。课程与教学是社会和时代决定的,不同历史时代的课程与教学有不同的特点,时展了,课程与教学必须随之进行变革。但是,教师的施教工作需要相对稳定的条件、按部就班的工作环境,这就是开展教师继续教育的必要性和必然性,也是课程改革的一条规律。在我国新课程背景下师资培训的主要需求如下。

  面对新世纪“地球村”的形成和“知识经济”的崛起,世界各国无不从各自的竞争战略出发改革国家的教育目的,努力改变教育在社会变革中的滞后现象,这些变革覆盖学校教育的各个层面,关系到学校的各门课程和每个教师的素质,所以,必须要通过培训提高教师的素质。但是,由于诸多条件的限制,我国的教师培训效果并不尽如人意。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了解时代特点,加强科研意识,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实施新课程为国家培养创新人才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历史学科是基础教育的必修课,是研究社会发展规律的学科,因此历史教师的素质应当更鲜明地体现社会发展的需求,这是历史学科师资培训的首要需求。

  课程体制是指课程体系结构和国家管理课程制度的政策。经济体制决定课程体制,不同国家有不同的课程体制,同一个国家的课程体制也是发展变化的。新中国成立后,为适应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要求,我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统一的课程体制,那时全国只有一家出版社编写全国通用的教材。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课程体制发生了深刻变革,国家制订了各种课程文件,明确规定基础教育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课程管理。新课程体制的贯彻落实,要求教育工作者要改变旧观念,增强编订课程的能力,彻底抛弃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思想和方法。

  如何看待师生之间的关系,怎样认识教师职业的角色?在这一问题上,传统教育思想的评价定位和现代教育思想的评价定位有所不同。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必须重新认识、定位教师职业的角色。现在的教师要由一个板着面孔传授知识的“教书匠”,转变为课程的探究者、文化的传播者、活动的组织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智力的开发者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者。然而从教师队伍的现状来看,教师职业角色的转变并没有完成,这就是师资培训的第三种需求。

  基础教育教学科目过多、强调学科本位、知识零碎割裂、彼此缺乏贯通整合,这不仅是我国课程教学的现状,也是亚洲一些国家或地区中小学的共同弊病。减少教学科目,打破封闭的学科体系,加强知识的纵横联系,是当代世界课程改革的时代特点。历史学科同样如此,历史客体、历史科学、历史课程教学,是内容密不可分而又内涵不相同的一些概念。历史课程教学虽然研究历史发展过程,并以历史科学的研究成果为基础,但历史课程的编订、教学活动的开展,还必须以课程论、教学论、心理学和教学方法等理论为根据,并做到历史现象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历史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相互渗透。这就决定了历史师资培训的第四种需求。

  社会历史发展和课程体制变革,向整个中小学教师群体提出的需求,是共性的最广泛意义的需求。而教师个体在不同发展阶段为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所提出的需求,是教师个体个性特点的需要。在过去的教师继续教育中,在制订培训方案时很强调改革发展中时代的共性需求,而忽略教师个体的个性需求。但是,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特有的需求,例如,一个学历还没有达标的历史教师,他最关心和着急的是如何通过培训、进修拿到学历;一个大学历史专业毕业的教师,有着扎实的历史知识,也了解前沿性的学术动态,他最需要培训的主要不是专业课程而应是“通识性课程”;对于一个不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教师来说,帮助他在短期内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适应时代的发展,正是他发展道路上当务之急的需求。教师个体各自的需求不尽相同,具有多元性、层次性和鲜明的个性特征,所以,今天我们拟定师资培训计划时就要特别注意个体需求的差异性。

  根据教育部《关于开展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的通知》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有关规定,笔者认为历史新课程师资培训应达到以下目标。

  学校课程是由历史时代决定的,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必须进行相应的课程改革。但由于学校教育的特定环境和其他一些原因,教师的思想观念往住滞后于课程改革的实际。通过培训要使教师了解课程改革的必要性、改革的目标、改革的相关政策和措施等,增强教师自觉实施新课程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教育教学思想观念是人们对特定时期的教育概括认识的结果,它反映一个历史阶段的特点,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在我国新课程体制已确立的今天,为推进素质教育,教师要勇于开拓、创新,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同时,重新认识和定位教师本身职业的角色,树立现代的课程观、知识观、教学观和师生观,形成适应新时代的教育教学理念。

  新一轮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的、全方位的变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所规定的六项具体改革目标从课程体制到教学评价无所不包。历史课程标准和以前的历史教学大纲相比,历史教材和以前的历史教材相比,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教材体例、施教方法等与以前相比也有很大不同。这些变革要求教师要具有各种各样的能力,如,调适教材内容的能力、设计地方课程的能力、运用现代技术手段的能力、与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科学设计习题的能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能力等,这些都是历史新课程要求教师需要达成的目标。师资培训要以提高教师的各种技能、方法、水平和能力为本,切实提高教师实施新课标教材的能力。

  新课程改革把课程教学评价观的转变作为重要枢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建立符合素质教育的课程评价体系;教育部于2002年12月特别下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但从实际来看,历史科的课程教学和其他学科一样,目前仍然把升学甄别选拔作为重要甚至唯一的评价手段,教师缺乏评价的基础理论知识,所关注的仅是升学。因此师资培训必须使学员掌握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内容要求,能独立设计评价方案,彻底改革应试教育的评价观。

  以上培训目标是根据新课程教材改革的特点和我国历史教师队伍的实际状况拟定的。目标的拟定是以思想观念的认识转变领先,提高实施新课程教材的技能能力为本,掌握运用评价的理论方法为重点和难点,目的是使被培训者成为合乎时代需求的新型教师。

  开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是教育部一直重视的问题。近几年来,为适应教师终身学习和新课程改革的形势,教育部通过招标,组织专家编写,并从中筛选出200余种师资培训教材,其中包括历史学科。师资培训课程的内容,既要开发新的课程资源,又要研究吸纳原有继续教育教材的精华。基于开发创新和历史继承相结合的观点,按照“边培训、边研究、边开发、边建设”的原则,现拟定师资培训课程的内容如下。

  新历史课程教材的设计编写,要求克服学科本位、避免专业化、加强学科间知识的相互联系和渗透。教师要驾驭新的历史教材,不仅要有历史专业知识,此外还必须具有课程理论和教学论、教学方法和教育心理学等学科通识性的基础知识。掌握通识性的基础知识是提升教师施教能力和驾驭历史新课程的前提。

  新课程的师资培训和以往不同,必须把通识性课程的培训内容和专业性课程的培训内容密切结合,做到二者并重。这里所谓专业性课程的内容,不仅仅是历史科学本身的内容,此外还应包括基础教育历史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知识内容,如,政府部门颁布的课程文件、历史课的设置、历史教科书、历史教学的内容与方法等,都属于历史专业性教师的培训内容。

  过去,我国实行基础教育课程体制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地方基本没有编订课程的职权。学校教师也只是照本宣科,没有亲自编订课程的必要,自然也不需要编订课程的知识。现在我国实行课程体制,课程编订权下放,地区教研员和历史教师需要编订适合地区需要、反映学校特色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因此教师或教研员需要掌握编订课程的基本理论方法,了解课程变革的历史趋势,知道历史课程文件和教材变革的过程,能正确理解和运用有关课程学的术语和概念,具有编订课程和教材的基本能力。

  当代科学技术知识综合化和细分化两种发展趋势并存,一是新生科学技术知识通过细分不断产生新的科学知识门类;二是各种科学技术知识通过综合不断相互渗透和融合。例如,环境科学、生命科学和计算机信息技术,对历史学科都有着重大影响,所以,历史课程与教学要顺应科学发展趋势,把前沿性科学性技术知识纳入师资培训的内容。对于条件较好学校的教师,要参加信息技术的培训,学会使用计算机,能够在网络上搜集资料信息,会制作课件,做到教学手段现代化,根本改革“一枝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三合一的教学方式。同时,环境意识是新世纪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把环境意识作为一项重要的改革目标,历史教学要对学生进行环境、人口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所以,要通过师资培训使教师树立环境教育的新观念、掌握实施环境教育的方法和能力。

  2002年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和《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2004年初中毕业与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都规定:骨干教研员和优秀教师要成为命题、审题、阅卷的主要力量。为此,我们的教研员和教师必须提高出题、命题的理论水平和实际能力,以适应评价考试制度的改革。

  当前,许多地区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仍然很深,就历史学科来说,存在着以下现象:评价形式单一,许多题型只能测试结果,不能检测思维过程;题海战术,只能对学生进行死记硬背知识的重复训练,不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历史思维;命题的类型和方法只是停留在经验主义阶段,缺乏深入的专题理论研究。基于这些情况,有必要把设计各类型问题的理论方法作为一个培训专题,以提高教师设计问题的理论水平,使各种命题从经验主义走向科学,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因为思维能力是各种能力的核心。

  中小学考试评价制度和理论方法是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枢纽工程,也是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中指出:“现行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不相适应,突出反映在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发展与激励的功能;注重学习成绩,忽视学生个性发展的个性差异;关注结果而忽视过程;评价方法单一;尚未形成健全的教师、学校评价制度等。”历史课程与教学改革,师资培训计划制度,必须使教师懂得素质教育的综合评价理论体系,同时能把这种理论运用于教学实践,从而制订各种具体评价方案。评价问题既是师资培训的通识课内容,又是一种专题性知识。

  师资培训的内容是错综复杂的,但概括起来,上述各方面是实施新课程的历史教师应当具备的。这些培训内容是由时代需求和培训目标所决定的,新一代课程要求新一代的教师必须具有这些素质。

  通过这次的培训学习我收益非浅,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想这就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惟一标准,新课程培训的心得体会。通过学习与教学实验,慢慢理出一点头绪,下面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今日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普通高中教育的任务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并使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实现有个性的发展。生物课程是高中阶段重要的科学课程。在当代科学技术领域中,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尤为迅速,成果显著,影响广泛而深远。它不仅影响人类的生活,社会文明和经济活动,还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高中生物课程应当与时俱进,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课改让我感受到了它所带来的勃勃生机。在这样一种契机下,在不断地摸索探求之中,使我无论是在教学行为上还是在教学意识上都有了一定的提高,课程改革以来,我参加了几次培训,通过学习,使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对新教材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获得了一些宝贵经验。

  新课程首先要求每一位教师进行角色转换,教师不仅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更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不是仅是学习的参与者更是合作者。教师要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想法设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让他们积极主动地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要改教师教学生学为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引导合作,努力创设、轻松、双边互动的教学方式,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使每一个学生感受到学习中的快乐。在培训中,我不仅认识了许多音乐教育的同行,也学到了很多的知识,充实而又愉悦,使我受益匪浅。为我在以后更好的搞好音乐教学打下了坚定的基础。

  课改教学工作展开以来,新的理念使我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进行了反思和重新审视。要积极学习和贯彻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改变教学观念。在教学中,教师要敢于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通过各种手段使学生懂得“爱学”与“如何学?”培养学生热爱音乐及高尚的情操。

  如何上好音乐课?怎样才能把课程标准的理念贯彻到音乐课堂中去?音乐课堂该注意哪些问题……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急待解决的问题真的还不少,要重视对教学过程的精心设计、能够放在学习者的视角,围绕本课的目标,设计符合学生生理特点与心理需要。音乐审美符合认知规律,教学过程从头到尾贯穿着浓郁的教学情境,清晰的展示出体验、模仿、探究、合作等教学方法,体现师生互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向课外学习延伸发展的特征。同时注重了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挖掘、对教材人文教育的内化和发扬。

  首先,这次我们音乐教师的培训对我们一线的音乐教师来说是及时而有效的。通过这次培训,使我从观念上,从理论知识水平上,方法与技巧上都得到了很大的认识与提高,在某些方面有了质的进步。如罗文忠老师讲的电脑多媒体制作软件。

  其次,通过这次培训,促使我在自己的音乐教学上有了深刻的反思。古语说:“吾日三省吾身。”是指道德层面,借用这句话,我觉得对自己的教学也进行反思,做一名反思型的教师。一名教师能成为教学上的能手,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经过长期的磨练,在反思中不断地成长起来的。过去我自以为自己的音乐水平应该可以教好学生了,对与教学中的深层次的思考认识不足,反思不够。通过培训,我更加清楚了音乐课应该怎样教。我们以往的照本宣科确实很重要,但是要看到教材提供的内容与方法;要正确把握学生唱会与唱好的关系,唱会是目标,唱好则是过程;对于音乐作品,我们音乐老师要做出艺术化的设计与诠释;我们音乐教师要强化示范作用,音乐教学部需要捉迷藏;在对音乐的表现,往往教师的一手势更胜过于教师的说教;对于一首歌曲来说,旋律永远比歌词更重要;而我们平时的检测,不仅只在于期末进行;我们音乐老师一定要要教会学生聆听歌曲的方法。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与学习中,我要改变自己以往的教学模式,以要用新的教学理念进行教学,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对学生的艺术教育方面作出自己应做的贡献。

  《标准》指出:“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的艺术实践过程。因此,在所有的音乐教学活动中,都应重视艺术实践,将其作为学生获得音乐审美体验和学习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基本途径”。音乐教师应该认真地贯彻上述原则,在教学中尽可能地为全体学生提供接触、表现音乐的机会。通过培训发现,音乐课若仅依靠每一节课有限的四十分钟时间, 是很难达到音乐课程的教学目标的。合唱团、舞蹈队只能使部分学生得到锻炼,校级歌咏比赛、艺术节虽然解决了这一问题,但时间较短,仍属短期性活动,不能满足多数学生对艺术的强烈需求。课堂教学,仅仅是引起学生喜欢,亲近音乐的动机,使此动机更积极地加以升华。而有助于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变被动为主动。更应该让音乐走出教室,增加学生接触音乐的机会,促成更多的音乐氛围环境,寓教于乐。在课堂上给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灵活而自然地发挥学生的无限潜能,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提升爱乐风,增加爱乐人口。让音乐走进各班教室。走进每个家庭。甚至走进社会。与生活结合,从而进入每个人的心灵。在教学上,能引导学生更多。更大的思考创作的空间,并赋予更多更大的弹性,让学生在自由生活中自我成长,懂得关怀自己。包容别人,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

  教学活动的新诠释,树立以生命为本的教学过程观、以研究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观、以促进发展为目的的教学评价。

  在听了各位专家的讲座和视频学习中:不但丰富了我的理论知识,让我对新课程改革后的高中化学教学工作有了更深一层的领悟,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可以说,在研修学习的这些日子。每一天对于我来说都有触动,无论从形式还是从内容上都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也有一些感悟.

  经过这一个阶段的高中化学新课程培训,使我受益匪浅,感受很多。总的说来通过紧张而又认真的学习所获得的感想与心得体会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课程改革的最高境界是教师观念的提升。教师作为课改的执行者,决定着这场教育变革的成败。因此广大教师参与各级培训,优化校本教研,自觉发展专业素养和教学艺术,力求以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规范优化教学行为;另一方面科学认识和处理推进课程改革以及实际教学时的矛盾,处理新旧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的矛盾。

  随着新课程的推行,教师要调整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新课改让教师从知识的“权威”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每位老师心理都承受着巨大的心理落差。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可以实现自身发展,而教师的发展又将构成新课程实施的条件。我们的课改不是细枝末节的小变化,而是教育体制和教育观念的根本性变革。

  2 . 经过专家的讲解,使我清晰地认识到高中化学新课程的大致内容。通过培训学习,使我清楚地认识到高中化学新课程内容的增减与知识的分布;怎样把握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即专家们所提醒的在对学生讲解时应该把握的尺度;新的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要求。使我不仅要从思想上认识到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且也要从自身的知识储备上为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作好充分的准备。对于新增的大部分内容应在最短的时间里把它们拾起来,不仅要弄清,更要弄透。对于一个高中教师,要想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成为源源不断的自来水。知识的更新与深化也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一成不变的教材与教法是不能适应于社会的发展与需求的。对于未曾变动的旧的知识点,考纲上有所变化的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对于新增内容,哪些是高考必考内容,哪些是选讲内容,对于不同的内容应该分别讲解到什么程度,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做到面对新教材中的新内容不急不躁、从容不迫,不至于面对新问题产生陌生感和紧张感。通过学习,使我清楚地认识到高中化学新课程的内容是由哪些模块组成的,各模块又是由哪些知识点组成的,以及各知识点之间又有怎样的联系与区别。专家们所提供的知识框图分析对我们理解教材把握教材有着非常重要而又深远的意义。对于必修课程必须讲深讲透,对于部分选学内容,应视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高中化学新课程的改革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与人才需求而制定的。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与需求,作为教师理应先行一步,为社会的发展与变革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3. 通过培训学习,使我清楚地认识到整体把握高中化学新课程的重要性及其常用方法。整体把握高中化学新课程不仅可以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高中化学的主要脉络,而且可以使我们站在更高层次上以一览众山小的姿态来面对高中化学新课程。整体把握高中化学新课程不仅可以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只有让学生具备良好的化学素养才能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只有清晰地认识并把握好化学的主线,才能更好地将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所谓的主线即贯穿于某一阶段的某个知识点,或者是某种思想方法等等。这条主线也许只贯穿于我们的初高中阶段,也许会贯穿于我们的小学、初中、高中甚至大学阶段。因此较好的整体把握高中化学新课程、清晰地认识并把握好化学的主线,对于一个高中化学教师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非常有意义的。将个人的智慧与集体的智慧融于一体是把握化学中的主要脉络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个问题的看法与理解角度和理解程度是不完全相同的。不同的思维模式会产生不同的讲课方式,不同的授课方式就会收到不同的效果。好的授课方式与方法能使学生轻松乐学,如沐春风;科学的思维模式,能使学生左右逢源,事倍功半;恰当的情景导学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因此将个人的智慧与集体的智慧融于一体进行归纳、总结、交流能促进我们产生更多更好的授课方式、方法,产生更多更新的科学思维模式。这对于我们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非常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4.通过网络上一些老师具体的课堂案例学习、专家的经典点评,使我认识到应该如何把握高中化学课堂教学。通过网络上一些老师具体的课堂案例学习、专家的经典剖析,使我们认识到应该怎样突破教材的重点难点;怎样才能深入浅出;怎样才能顺利打通学生的思维通道、掌握一定的学习要领,形成良好的化学素养;怎样才能将一根根主线贯穿于我们的日常教学过程之中。我们已经认识到新的高考越来越倾向于“重视基础,能力立意”。 “重视基础”,意思就是从最基本的知识出发。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不难发现,几乎所有的试题,追根求源,都能在课本中找到它的“根”;所谓“能力立意”,意思是说试题不是基础知识的简单堆砌,而是精心巧妙的组装,通过这种组装,题目就给人一种新颖、陌生感。“重视基础,能力立意”不但是高等学府选拔人才的需要,也是莘莘学子将来从事各种工作,研究和解决生活、社会问题的需要。因此,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通过把握课堂教学来达到以下两个目标:一方面,通过我们的日常教学,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以便升入理想的大学继续深造;另一方面,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将来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新教材的安排与设计充分体现了编者的良苦用心。作为教师,应该通过自己与集体的创造,更好地为我们的学生和社会服务。

  通过听取先进入新课程改革报告,让我进一步了解到在新课程改革中可能会遇到很多的问题。比如:1、教育观念问题,注重学习、转变观念、以推动新课改的顺利进行。新的课程、新的标准、新的教学模式,需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来支撑,而这些理论的实践者,就是教师,可见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对课改的认识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关键。主要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学习。2、课时不够,主要是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不够,同时也有教材本身的问题。要想解决这类问题,必须要注意强调知识的选择性。尽量及早通览教材,对高中知识有一个整体的认识。禁止在教材的选用上版本的不同。3、对三维目标的落实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本实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不要流于形式。4、在新教材改革中,很可能会造成教师忽视基本功的现象,主要体现在(1)不认线)不敢批评学生,盲目赞扬。(4)不重视教学设计。(5)不重视学生的习惯的培养,甚至导至性格外向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挥,性格内向的学生受到冷落,长此以往很容易造成两极分化等一系列可能出现的问题。

  自由是灵魂的氧气,思想是行为的种子。只有从思想上彻底转变过来,才能够真正的身体力行课改过程。经过多次的培训,以及一年多来的身体力行,我从思想上彻底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下定决心一定按着当前国家队课改的要求,利用现在课改先锋的既定模式摸索前行,做课改的先行者、体验者,不惜做殉道者。经过新课程改革培训,我的体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我对学案、教材有了重新认识。教材、学案仅是知识的范例,过程与方法才是我们学习的重点,能力的提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才是生活的重中之重。

  二、人生的方向比努力更重要。我们的职业生涯就是指引孩子方向,所以不要让孩子成为我们自己。改革就是让你做你不愿做的事情,从而改变自己。突破就是做你不敢做的事情。我们之所以固步自封,原因就是我们明明知道好些事情是好事,但我们不愿做,不敢做。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领导听不进众家之言的环境下,好多人都明哲保身,持观望态度。而如果我们仅仅一味的强调知识、强调升学,在当前知识爆炸时代,尤其是我国人口众多就业困难的情况下,能有多少人按着老师、父母、自己的既定目标发展呢?我们国人的学习功利性又太强,学习不为名就为利,真正为了兴趣、爱好、综合素质提高的能有几人?再加上新的(第二轮)知识无用论在社会的蔓延,学生厌书、厌学、厌世的数量在不断增加。我常常想,我们教出来那么多大学生,他们高不成、低不就,不能成为社会的合格的正常劳动者,我们到底干的是积德还是缺德的事呢?所以只有让学生自己学会获取知识、能力的过程与方法,拥有学习的,让他们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能得到什么,才能适应环境,从而生活的更好。当前我国新一轮的课改为教师、学生指引了一条适应环境的光明大道。让我们培养学生的人格,成就他们的人生。

  三、群策群力是创造性的强大动力。没有两个人以同样的方式观察同一世界,一百个人眼里有一百个哈姆雷特。而创造性的产生蕴含在活动和决策之中。通过课程改革培训小组体验活动及四新(新学校、新老师、新学生、新课堂)展示,我对原来的同事以及自己都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在活动中,一直以来感觉除了专业知识,平时没有什么特长的同事们都展现了一个新的自己。短短的时间内,不仅展现了他们全新的才艺,更有严密的逻辑思维和无限的创造性。